第081章 洪江攻略(1/3)
地处湖南湘西武陵山脉雪峰山区的洪江,在重峦叠嶂的群山环抱中,虽属弹丸之地,但在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史上,却曾是繁荣和辉煌的古湘商发源地,造就了一支强盛而活跃的洪江商帮。洪江商帮,起始于春秋,成熟于唐末,繁盛于明清。
不过成功绝非偶然,天时地利人和都很重要。首先,洪江是“水上丝绸之路”这条黄金水道的咽喉要地,即从大西南成都,绕道重庆酉阳,经秀山的酉水进入沅水,再南下贵州和云南并延伸到缅甸和印度的水上西域商业大通道,洪江就在这条大通道的沅水至贵州的“瓶口”之地。非此,西南物资不能出口缅甸和印度等境外。此外,洪江还是“五龙汇聚”的陆路通道。“五龙”,就是五条陆路古道,其中,以湘黔古道为最。其可从洪江直通云、贵边陲,因此,洪江就被称为联通滇、黔、桂、鄂、蜀、沪、湘“七省通衢”的风水宝地。
这里说个旁外话,所谓五龙,具体来说,就是五条古商道:
第一条古道,从大弯塘起,经新店至黔城(原龙标县)。全长30公里,主要是泥土路,部分路段铺有青石板,可延伸通贵州黔东南、昆明,直至缅甸、印度。
第二条古道,也从大弯塘起,经王家亭子、肖家、东岳司、岩脚至会同县城。全长60公里。也可延伸通黔东南、昆明,直至缅甸、印度。
第三条古道,从长寨起,经龙船塘、岩鹰界、凉山界、暴木隘、草寨,经茅塘至洞口,可延至宝庆、长沙、汉口。全长152.5公里,铺有部分青石板路。
第四条古道,从萝卜湾起,经沙湾至安江。全长30公里,铺有部分青石板路。
第五条古道,从老街起,经冻青坪渔梁湾至黄矛、马蹄坡、若水、团河到会同、靖州。
其次是人和,洪江商帮,在明末清初,就形成了“五府十八帮”,清嘉庆年间(1796—1820年),在木材市场上,就独占鳌头,其中的宝庆一帮,每年的贸易额便以百万银元计,随后又将势力范围扩展到汉口,并建起了专用码头——宝庆码头。道光末年(1848年左右),又在汉口建宝庆会馆,在汉口与徽商的长达八年的宝庆码头争夺商战中,最终在曾国藩湘军支持下取胜。由于商路北移,洪江商帮将中外贸易的转口地转移到上海、汉口,湖南因水路交通便捷,外国进口的棉纱棉布等商品,自汉口用民船运至长沙,再销往湖南各地,湖南的大米、茶叶、鞭炮等农副产品、手工业品,又从长沙运汉口转口出洋。长沙在清初就是全国著名的米市,长沙湘茶也是从汉口转运,打开销往东南的通道,实行与浙盐互贸,并从苏浙沿海出口。因此,湖南商人在汉口很活跃,如刘麟郊、朱紫桂等茶商,都在汉口开设茶庄,并成为茶商巨富。如今,汉口最著名的商业街汉正街,就是在当年宝庆码头的基础上形成的,汉正街的绝大多数老市民,都是当年宝庆商人的后代。
至于这位朱志大,则真的是个人物,他的故事不光励志,更是一段传奇。值得一提的,和大多数洪江商帮成员一样,朱志大不是洪江人,甚至都不是湖南人。
清太平军在清咸丰三年(1853年)6月攻占安徽安庆时,朱志大的母亲就带着三个儿子为躲“长毛”之乱,从皖南泾县逃到湖南洪江。
母子四人,逃到洪江后,生活没有着落,就靠贩卖北方的一种油炸小吃“馓子”维持生活。后来,实在过不下去了,就将三个儿子送去当学徒。朱志大是老大,去了一家丝线铺当学徒。娘儿省吃俭用,过了几年,积累了一些资本,就开了一个小店铺,开始只经营丝线,由于经营有方,资本多了点,就逐渐增加经营项目,慢慢发展到经营布匹绸缎,直至钱庄,最后扩建到油号。到民国元年(1900年)时,在洪江已拥有了七十余家店铺,除了理发店和洗澡堂等被视为下流生意外,朱志大几乎垄断了当年洪江的各行各业。当年,油号的金字招牌就叫“朱志大”,远近闻名。
朱志大油号,不但在洪江设总部,还在汉口、